孙家钵 官方网站

http://sunjiabo.zxart.cn/

孙家钵

孙家钵

粉丝:405373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孙家鉢,1939出生,北京人。1959年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,毕业後去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漆画和木雕研究。1978年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研习雕塑,毕业後留校任教。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,如19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孙家钵:八股技法妨碍艺术才能的发挥

   我教过几个一年级的非洲学生,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什么“基础”,上课看别的同学的作业,苦于自己不会做。其他同学差不多都受过训练,起码考前练过无数头像,应该说都会做。可是这个“会”有点问题,因为他们学会的方法是孤立地看轮廓线,是一个个局部地抄,找一个个面的关系,找两根线的角度。如果我现在再教他们一些技术,比如动作怎样做对,比例怎样找准,甚至哪块肌肉怎样做出来,那么他们这样抄下去,5年下来可以凑出挺不错的效果来。这些技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?事实上用这种方法教出的许多学生面对创作几乎束手无策。我们的练习应当做到有用处,这样除了一些基本技巧知识外,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己思索、观察、创造。比如要求学生面对自然说出自己的感觉来,可以先画速写,再作默写,然后再做下去。比如要学生做整体,这个整体也不是抽象的概念,很重要的就是几个体积所造成的空间关系的大的感觉。有了它,比例不就准确了吗?如果我们教学生怎样用尺子量,那不越练越迟钝了吗?对于基础很差的非洲学生也一视同仁,并没有教他们所谓雕塑技法ABC,不久,我们发现他们对模特儿的感觉做得特别的好,造型相对完整得多。这种感觉似乎是不能教的,是他们天资丰厚吗?难道我们的学生都缺乏天分?不尽然。虽然现今的招生制度、方法近似考八股,摸透了的就能考中,有才气的不见得就能考上。但是,我想妨碍学生发挥才能的是不是就是那些八股文式的技法?


  有一次,我和学生一起做模特儿,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做得快。我想,他们的问题可能是我有什么窍门可以熟练地掌握造型的技术。我说,就是用农村老妈妈普通人的眼睛去看的,就是用老太太做泥人的方法去做的。我做两条腿,就是和老乡做泥人一样搓两根泥条,当然是按我看的样子搓出来的。为什么非要把一根完整形体的棍子分解成那么多点、线、面凑起来呢?我想从“造型”意义上讲,雕塑应和其他画种没什么区别,不同的是我们是三度空间的、立体的,其实雕塑比绘画在平面上体现三度空间应当说更容易一些。我的创作宗旨其实特简单,就是凭自己的感觉,尽量挖掘和表现出自己的真心话。我觉得这样总比形式主义好。现在苍白的形式主义实在是太多了。比如有人爱作“老北京”的各式人等,甚至画小脚,有的画脸谱变形、画风筝、画民居。不让人家画,实在是太霸道了,但是要怎样画呢?在许多画里,流露出似乎是在追求外国人的古董价值。若是这样,不就是形式主义了吗?再比如即便是工艺品,其好坏也不是全由形式决定的。就拿陶瓷来说,咱们看看传世的官窑、民窑,那器形纹样是充满了艺人的感情的。有位教员在土堆里捡了一只明成化年制的碗的底足,那上面画的一头小鹿抬头看天上的飞鸟,真是生动美丽而现代。再看看现在流行的陶瓷器皿或陶艺人物,好像有根线拉着这些艺术家,所变的形都差不多,好像有个规定这样变好,那样变不好,做人都做成大胖子,我觉得这样做出来的东西,缺乏生命力,既然是陶艺就不能忘了“艺”,这“艺”不就是我们内心的感觉吗?


  创作的灵感,并不见得非要多么巨大,当然有极深奥的道理必须说出来,就要找个说清楚的形式。但有时灵感就发自一点点,甚至来自一块小石头的造型。还是说说老话吧,关键在你真诚地对待生活,把你对生活热情的爱,真诚地表现出来,就会出好的艺术品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,发展到现在,什么样的都出来了,可艺术规律并没有变。


  (节选自《回望沧海——20世纪中国雕塑文选》)